州政协委员、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李梅花
本报记者 徐艳秋
以学术为犁,深耕边疆沃土;以情怀为笔,书写团结篇章。作为首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州政协委员、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李梅花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牢民族地区工作主线,把民族团结工作深度融入日常,立足延边实际,加强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创新实践,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做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坐在老乡家的炕头上拉家常、问冷暖,才能摸清真实情况、发现真正的问题。”这是李梅花常挂在嘴边的话。几年来,她带领团队走遍全州8个县(市),完成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刊发核心论文30余篇。几十万字的田野笔记记录着她在边境村落的每一次走访。正是这种脚沾泥土的研究态度,让她的多篇研究报告获得国家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为边疆治理提供了鲜活的地方经验。
在学术研究中,李梅花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坚持一流的学术标准,聚焦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东北历史与文化等特色研究领域,带领学科团队举办“跨界民族论坛”“名家讲座”等全国性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为边疆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凝聚研究合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学术传承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多年来,李梅花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用心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认真倾听、记录好村民的每一句话,在拉家常中发现研究线索。”在田野实践课上,李梅花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导师+博士生+田野点”的培养模式,培育出30余名扎根边疆的高层次人才“既要深耕学术土壤,更要当好群众的政策'翻译器’。”近年来,李梅花带领团队连续开展基层宣讲30余场。从边境村落到城市社区从学校课堂到企业车间,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向各族群众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2024年,该团队荣获“最美延大人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征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颗饱满的石榴籽,紧紧相依、共同成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李梅花表示,要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不断探索边疆高校服务民族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充分发挥学术优势,主动服务民族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