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炳煊,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法律顾问室主任。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牢记初心使命,爱岗敬业、甘为人梯、默默奋斗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第一线,始终用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凭借着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法律人才,用爱心与奉献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徐炳煊现兼任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党内法规研究会副会长;历任延吉市第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延边州第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曾两次荣获“延边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2015年荣获延边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法学院党委被评为延边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熠熠青春逢盛世,奋斗追梦正当时”。徐炳煊1972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安图县,1990年考入延边大学法律系。他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学习成绩独占鳌头,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曾荣获延边高校系统书法作品一等奖、演讲辩论赛二等奖,吉林省消防知识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先后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秘书长,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获“吉林省大学生三好学生”称号,其所在班级荣获“吉林省优秀集体”称号,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徐炳煊于1993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98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得史学博士学位。徐炳煊用奋斗成就了青春梦想,堪称大学生之楷模!
深耕厚植 教泽绵长 他是教学科研的带头人
春风化雨润桃李,只为春色满园时。
徐炳煊从教近30年来,始终把“三尺讲台”视为自己的“责任田”,精耕细作,大胆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民事诉讼法》《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谈判》《证据法》等课程。其中,《民事诉讼法》课程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2012年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双千计划”。法学院法学学科被批准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法学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学院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2017年指导的学生获得“延边大学第九届本科科研项目一等奖”,2018年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学校“优秀学位论文”。
培养大学生成为履行法律使命,承担社会责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徐炳煊一直追求的目标,他常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满怀期待的家庭,教育好一个学生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是啊,为了培养学生,他经常备课到深夜,查阅大量文献,精心设计案例导入、立法目的、司法实践相关链接等若干环节,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法治的重要思想融入到法学理论中。其讲台风采可谓余音绕梁、独领风骚。他讲课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将实践案例有效地融入理论教学中,让抽象的法学理论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他探索“实践式”教学法,强化法理思维,锻炼实践能力,坚定了学生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和信心。他的学生对徐炳煊老师的讲课风采赞不绝口、异口同声:“徐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讲课幽默风趣,清晰明了,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我们都非常喜欢上徐老师的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徐炳煊在教书之余,更注重育人,用丰富的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熏陶学生的品德。每年研究生入学,他都会召开“新生茶话会”,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同学做好学习规划;毕业论文开题后,为研究生设计论文题目、指明写作思路,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仍坚持为学生们修改论文,使他们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徐炳煊自2007年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70余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公检法司等部门,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法学院模拟法庭竞赛团队在全国和省级竞赛中多次荣获嘉奖,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徐炳煊和所有指导老师的辛勤付出。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搭建“延边大学法学实训实践基地”平台,徐炳煊亲自撰写申请书,最终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80万元。借此长风破浪、筑梦起航,学院重新建设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模拟法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徐炳煊亲自担任模拟法庭竞赛的指导教师,并两次带队参加吉林省高校首届模拟法庭大赛和东北高校“英特尔”杯模拟法庭大赛,均取得佳绩。其中一名学生获得“最佳辩手”称号,两名学生各自撰写的原告书状、被告书状均获得了一等奖。学生们不会忘记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徐老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还带领学生参与自己处理的各项法律事务,积极联系各级法院、检察院,让学生参加旁听庭审,掌握庭审技巧,模拟处理各类案件,毕业时达到初步具备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亦师亦友,亦父亦兄,正可谓“呕心沥血育英才,化作春泥更护花”。
徐炳煊还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同学院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徐老师经常和青年教师促膝长谈,讨论教育教学方法及学科前沿,分享教学经验心得,并尽最大努力为教师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他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与此同时,仍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徐炳煊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对教学的反哺,将法学理论最前沿的问题及时带入课堂。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及教育教学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多部著作与教材。其中《日本行政法》获得吉林省社科联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奖,《试论法官释明权的行使与完善》论文获得最高人民法院第十八届论文竞赛三等奖。徐炳煊于2019年晋升为教授。
建言献策 为民发声 他是基层百姓的代言人
“他是群众的发声者,民生的代言人”。这是延边州人大及人民群众对徐炳煊的由衷评价。徐炳煊法律理论功底深厚、业务能力过硬,不仅是法学学科带头人,也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模范践行者。
从1998年起,徐炳煊就开始兼职承担学校法律顾问的工作。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二十多年来,他以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为己任,带领顾问室成员参与处理了“大连盛基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案”“学校土地出让”等诉讼或者非诉讼事务,涉及金额达十余亿元,起草或审查合同500余份,为维护学校及教职员工、学生的合法权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徐炳煊当选为延吉市人大代表,2017年被延边州政府聘为法律顾问,同年当选为州人大代表,2019年被聘为延边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2年,当选为延边州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认真履职尽责,经常深入基层,关注民生热点,了解百姓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多次为弱势群体义务提供法律服务;为州政府出具了多份法律意见书,参与了许多重大事项的讨论;认真做好议案搜集整理工作,在大会期间先后提交了《关于民间借贷不动产抵押登记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医疗秩序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捐助管理的建议》等11份。每一份议案都有理有据、掷地有声。
徐炳煊始终把公益服务、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本职工作之余,他努力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服务于社会。他带领师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让众人受益。比如我校一位女职工因患卵巢肿瘤在某医院做了手术,当时病理切片误以为“良性”,两年后突然身体消瘦,多有不适,先后到延边医院和上海的医院进行治疗,确诊为恶性肿瘤。这对当事人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雪上加霜,不仅身体遭受痛苦,心理也备受煎熬。她几次找某医院讨说法,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她找到了学校法律援助中心,请求帮助起诉某医院误诊带来的一系列伤害。徐炳煊挺身而出,以律师身份亲自出庭,铁面无私,伸张正义,带领两名学生最终打赢了这起医疗纠纷官司,为女职工讨回了公道,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法学院全善玉老师说:“徐炳煊书记经常义务为学校各部门及师生员工进行法律咨询,至今已有300余次;他还先后参加地方义务法律咨询、援助60余次,解决各种民间法律纠纷40余起,其中义务代理我校某教师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维护了该教师的合法权益;义务代理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故意杀人案,保障了该被告人合法诉讼权利”。
徐炳煊积极参与延边州地方立法和民族立法活动。期间为延边州人大的《自治条例》和10余部单行条例的“立改废”提出了建议;开展了法律宣讲活动。《民法典》颁布后,先后为延边州人大、政府、企业进行了5次宣讲活动,多次为部队、法院、司法局、社区、乡村等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参与州市执法检查、立法调研10余次。徐炳煊用自己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架起了百姓与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
坚守初心 守正创新 他是党员干部的领头雁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千斤靠舵人。”徐炳煊于2017年被任命为法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学院全面工作。他深切感到肩上担子有千斤重。他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讲话精神,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有力保障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徐炳煊认真履行书记抓党建职责,带领班子成员制定了《延边大学法学院党委会议制度》《延边大学法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法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制度》《法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检查考核制度》《法学院校园媒体发布审查制度》等文件,促进学院议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通过“法学视角看两会”“送法下乡”“法治宣讲”“模拟法庭”“主题党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党建工作。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引领学院涵养正气、树立新风,学院未发生一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四风”问题的情况。
徐炳煊带头研学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专业特色扎实推进大学生“学习筑梦”活动,开设“学习课堂”“学习园地”“学习小组”,建立“校外实践育人基地”。他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在学校举办的历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法学院考试及格率均达到100%,走在全校前列,连续被评为学校优秀组织单位.
党旗飘扬战疫情,淬炼初心克时艰。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徐炳煊带头深扎在学院抗击疫情第一线,与师生同吃、同住、同抗疫。在妻子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孩子马上中考的关键时期,徐炳煊连续90余天驻守在学校,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他积极组织协调静默期间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核酸检测、物资发放以及宿舍安全检查中处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确保疫情防控任务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就覆盖到哪里,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解决封闭管理期间学生的生活保障和各种诉求,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学校党委将解决“校内本院学生诉求”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徐炳煊。他一边线上教学,一边对同学们所需食品、药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各种诉求采取闭环式信息收集和相关部门管理联动机制,将服务工作做到有温度、有深度。有一天清晨,一位男同学眼睛肿胀疼痛的厉害,徐炳煊接到电话二话没说,便冒着寒风带他到校医院,挂号、看病、取药、垫付医药费等,使他得到及时治疗。每天各类的小事接连不断,徐炳煊就是他们的“第二家长”,同学们有情绪,他耐心疏导;同学们有需求,他积极解决,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细致入微、春风送暖。正是他辛勤的付出和坚守,实现了抗疫3年法学院“零感染”,为保障全校两万多名学生的安全和健康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被师生亲切地称为“抗疫先锋”。
立足三尺讲台,培育桃李芬芳。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徐炳煊几十年兢兢业业如一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用法律的公平正义书写着为民发声的责任与担当,用爱岗敬业和守正创新树立了党的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一如他要求自己做到的那样:无愧于领导的关怀指导,无愧于同事的信任支持,无愧于学生的前途发展,无愧于家长的殷切希望,无愧于自己的岗位职责。徐炳煊为师、为人、为学的师德风范,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学生、影响着学生,为他们撑起了展翅翱翔的广阔天空!
(杜有 何鑫 郑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