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套哲学,不同阶段的意境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然而,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的洗礼,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药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朴惠善教授的人生可谓历经风雨,多姿多彩……她把青春年华献给了人民,她把教育初心写在培养人才的药学园地,她把神圣使命绽放在十五载政协履职的道路上。
朴惠善曾担任延边州青联委员、省青联委员;第七届、八届省政协委员;延边州政协副主席。她多次荣获原延边医学院“先进工作者”、延边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03年荣获吉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志向远大 放飞梦想 让青春绽放更绚丽光彩
1950年6月,朴惠善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一个朝鲜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朴奎灿教授,曾担任延边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是延边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为延边大学的创建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朴惠善兄妹三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爸爸是一位和蔼可亲、开明大度的慈父,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忠诚、善良、包容、认真,遇事不要麻烦别人,不要靠父母,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她回忆说:“虽然父亲配有公车,但从不允许家人‘沾光’乘坐,母亲同在延大工作,无论严寒酷暑,总是背着妹妹徒步半个多小时上下班”。大公无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是她记忆中父亲的模样。正是这种传统书香家庭、浓厚教育氛围,奠定了她励志成才、矢志报国的人生主旋律。
朴惠善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小学时就担任中队长、副大队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常锁定“前三名”。她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在唱歌、跳舞、田径等文体活动中尽展风采。作为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毫无悬念地考上重点中学延边二中。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在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1968年,朴惠善来到安图县石门公社舞鹤大队。她心潮澎湃,梦想飞扬,决心把青春献给党、献给祖国、献给边疆人民。
每当回忆起6年知青生活,她都会感慨万千:“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从公社所在地茶条沟到集体户要走30多里的山间小路,夏天,野兽毒蛇出没;冬季,大雪覆盖无路可走,特别是我从未干过农活,铲地时分不清谷苗和杂草,总是落在后边,急得我泪水与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与农民朝夕相处了解“三农”,增加了人生阅历,学到了吃苦耐劳精神”。劳其筋骨,苦其心智,朴惠善逐渐成熟起来,生产队推举她担任大队卫生所的护士,她经常背着药箱上门为村民打针送药,很受村民喜欢。
1974年,上大学的机遇终于来了,沈阳药科大学向她敞开了怀抱。由于她表现突出,成绩优秀,毕业后学校准备让她留校。一边是令人向往的大城市,一边是急需才人的边疆延吉。朴惠善没有犹豫,毅然选择了后者,回到家乡,1977年被分配到原延边医学院药学专业,开启了长达40余年的药学教育生涯。
教书育人 桃李春风 三尺讲台演绎巾帼风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四十多年来,朴惠善一直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听党话、跟党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将其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全部的精力投入所从事的高等教育之中。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她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以其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母爱情怀和默默奉献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师生的信赖和敬仰。
朴惠善在京参会期间与委员们合影
朴惠善长期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每当休息天、节假日,她都钻进实验室做实验搞科研,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她一直负责药学、药剂、制药工程等本科生的《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硕士生的《天然药学专论》《天然活性成分研究》《中药新药研究方法》的理论教学;讲授博士生的《天然药物化学前沿》等课程,每年完成248学时的教学任务。她主讲的《天然药物化学》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
朴惠善担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成绩。教研室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学院“先进集体”。
朴惠善始终认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心中有阳光,才能照亮别人;心中有一团火,才能温暖他人。她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对待。有一天清晨,朴惠善接到电话,得知一位女生一夜未眠精神恍惚,想放弃第二天考试的消息,她直接来到女生寝室,在朴老师的鼓励与耐心劝导下,这位女生第二天按时进入考场,最终获得了76分的成绩。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当年学校伙食不好,很多学生节假日经常来到朴老师家改善伙食。学生们都说:“最喜欢朴老师做的酱汤,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
朴惠善指导学生做实验
三尺讲台上,朴惠善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严谨的教学态度、工整的板书、端庄的仪表、极具亲和力的语言,深受学生欢迎。在同学们印象中,“朴老师自然真实,美丽优雅,知性睿智,亦师亦友。”“听朴老师讲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如春风拂面、桃花盛开,散发着知识女性的风采和母爱的光辉”。
朴惠善1995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她用大爱情怀与奉献精神照亮了莘莘学子的前行之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正可谓金秋硕果甜,桃李满园香。
除了完成繁重教学任务外,朴惠善还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科研、攻坚克难。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与新药研究开发”。先后承担省教委、省科委科研项目10余项,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课题《20种中药化学对照品的研究》子项课题;省教育厅《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课题研究等。其“杜香疗效烟添加剂的研制”“月见草油溶剂提取法及其产品质量的研制”等成果已经转让社会并生产。
朴惠善撰写的《长白山天然资源的研究开发》《熊胆冻干粉针剂的研究》等学术论文72篇,先后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医国药》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可谓著作等身,成果斐然。
当谈及取得的科研成就时,她说:“搞科研是我的最大乐趣,大学时代我常常钻入实验室,主动帮助老师做实验”。刚参加工作,学院便安排她到药厂熟悉药学院毕业生要从事的工作,参与研发新药品,科研素质不断提高。她还参加了省卫生系统“老五届基础提高班”一年脱产学习和半年的“外语脱产学习班”。1996年、1997年,朴惠善先后到韩国首尔大学天然药物科学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药科大学进修。这些经历无疑为她日后教学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届政协人 一生政协情 谱写奋进新时代的别样精彩
让我们把时间推向2003年3月3日,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朴惠善的身影第一次登上了人民政协舞台。
她身穿典雅的朝鲜族服装,精神抖擞、步履铿锵,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多位政协委员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她倍感光荣和自豪,激动的泪水模糊了视线,决心将责任与使命装在心头,不负重托、同心圆梦。
朴惠善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熟悉政协工作任务,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她深刻认识到,政协委员要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这是人民政协的使命所在。每次参加大会,她都带着满满的调研成果,像一块吸水的海绵,抓住一切机会,虚心向老委员们学习:聚焦发展大计、心系民生冷暖,用一份份饱含思考、高度负责的提案建议,回应社会关切,向全国发出了“延边好声音”。
朴惠善深情地回忆起见到习近平主席的幸福时刻:“2012年,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期间,我十分荣幸见到了习近平主席,当时激动的心怦怦直跳,习近平主席面带微笑,握住我的手亲切地与我交谈,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到延边来。2014年,在十二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时,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民族界别小组看望,习近平主席一眼就认出了我,又一次握着我的手说,去年一年我工作特别忙,没能到你们延边去,我一定要去的。令我没想到,2015年7月,习近平主席真的来到了延边视察,让我激动不已。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在延边大地上激扬起创造美好生活的无穷力量”。朴惠善激动地说,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能够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当时我就想,一定努力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把握中心大局,树立“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政协委员良好形象。
自2003年至2017年,朴惠善作为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五年参政议政,始终牢记“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立足延边、聚焦民生,关注党和政府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改进的问题,经常顶风冒雪,深入到珲春、汪清等偏远地区实地调研,先后走访了延边州卫生局、建设局、教育局、计生委,珲春市政协、龙井市政协等部门,足迹遍布延边州八个县市的山山水水。精心整理撰写出86份提案,涉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诸方面。
如“关于做好‘留守子女’教育的建议”“关于落实图们江出海权的建议”“关于用淀粉牙签替代竹木牙签,保护森林资源的提案”“关于给予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公路口岸政策性关税返还的建议”“长白山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关于将延边朝鲜文新闻出版纳入‘东风工程’的建议”“关于在吉林省龙井市建设中朝三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议”等提案几十件。
一条条建议温润人心、提振信心,形成了有深度、有温度、实用性强的提案,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比如2003年朴惠善提交的“妥善解决野猪伤农、毁地的提案”,刊登在《人民政协报》上,这一问题也很快得到解决。2005年“有规划地进行城市建设的提案”被列入全国政协提案要案资料册。2017年提出“吉珲铁路客运专线应在长春龙嘉站增设站点的提案”,给延边人民出行带来极大方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导致不少校舍倒塌,引起朴惠善高度关注。她及时建议,亲自调研。2009年两会期间,当许多委员热议中小学校舍安全问题时,朴惠善早已把“关于支持帮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解决中小学校舍安全问题的建议”提案带到大会。不久国家级、省级“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专项资金一一落实,延边率先走在全国的前列。
朴惠善热爱延边大学,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每次赴京之前,她都会听取校党委书记、校长及各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无论是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大会发言,她都主动介绍自己来自延边大学,汇报延边大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取得的新成就。她向大会提交了多份涉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和提案。如“关于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建议”“关于给予边疆少数民族大学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的建议”“关于在延边大学建设东北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的建议”等提案。为展示延大形象、讲好延大故事、发出延大声音,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履职答卷。
“三届政协人,一生政协情”。在长达15年政协履职路上,朴惠善“说实话、献实策、求实效”,向大会提交的近百件“民之所盼”的提案全部立案,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这是她向党和人民交出的参政议政“成绩单”。每一份提案的背后,都凝聚着朴惠善的心血和智慧,彰显着朝鲜族优秀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朴惠善不负延边二百万人民的重托,在人生履历表上写下大放异彩的“政协篇章”!
然而,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她常常认为自己“不称职”,在母亲病重临终时,因工作事务繁忙,未能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成为终身遗憾。她还觉得对丈夫、孩子的照顾太少,充满了愧疚。每当面临“小家”与“大家”的艰难抉择,她总是追寻父亲的脚步,毅然选择后者。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朴惠善从“工农兵学员”到大学教授,从博士生导师到全国政协委员,一路走来,可谓一路拼搏一路歌!是什么样的信仰,让朴惠善深耕教育一线,助推延边大学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来自北京的阳光雨露,浇灌在祖国边疆大地上?是什么样的品格,让漫长岁月焕发出耀眼的芳华,像金达莱一样扎根延边?在朴惠善青春无悔的足迹里、奋斗拼搏的多彩人生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延大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勇往直前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功成名就的朴惠善教授,如今虽已年过七旬,但风采依然不减当年,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在朴惠善眼中,退休不是走进夕阳,而是开启另一种美好生活。平时她坚持健身锻炼、读书看报、做点美食、侍弄花草。家里的几盆君子兰花四季盛开,把生活装扮得绚丽多彩。她还趁着寒暑假,经常约上几个药学院女同事一起去旅游,享受生活的馈赠。前几年朴惠善还担任学校教学督导组副组长,关注着青年教师的成长,助力延边大学的发展。现在她仍然情系政协,每年召开的各级政协大小会议,她都会认真收听收看,续写传播新时代的政协故事……我们衷心祝愿朴惠善教授青春永驻,夕阳正红!
(杜有 郑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