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崔玉花——让民族艺术之花蓬勃绽放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31日 14:38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三十余载匠心育人,她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以专业教学技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艺术践行者,接续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她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迈上新台阶;她引领校园文化,开创教书育人新境界、新高度,在为时代育人的征程中不断书写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

从教34年来,崔玉花执着且深情地扎根教师岗位,深耕音乐教育和民族艺术研究,为培育民族艺术新人不断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德艺双馨 在教育一线书写师者的职责与担当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崔玉花于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担任教师,曾先后被聘为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吉林省长白山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吉林省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师德标兵”“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崔玉花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吉林省精品课的课程负责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带头人,以匠心映初心,在学科教学的最前沿书写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自1990年开始,崔玉花多次参加各种赛事,并取得多项大奖,获得“首届全国中华杯手风琴比赛三等奖”“鹦鹉杯全国手风琴专业比赛二等奖”“全国历届手风琴获奖者比赛三等奖”“第62届法国巴黎国际手风琴比赛二等奖”等,并且举办了两次独奏音乐会。她坚持赛中学、学中赛,身体力行做表率,为学生竖起一面可亲可敬的旗帜。

同时,从专业教学到思想教育、从校园文化活动到社会实践指导、从教学管理到学科建设,崔玉花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执教的各个环节,宽严相济,把“爱与奉献”的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1989年7月,崔玉花担任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艺术专业教师,她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中,把学生当成孩子一样去爱、去教。1993年,担任班主任和系团委书记期间,在课堂上,她用精湛的演奏技艺征服学生,课堂下每天利用早操时间到学校为外地住校学生进行早间辅导。平时,她积极组织开展班级专业比赛,对专业基础差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一对一辅导”。她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和专业比赛。每次比赛前,她都会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们指导、排练,大到曲目的整体情绪和演奏技巧的把握,小到每一个乐句的呼吸、动作编排以及表情的训练,不允许学生们疏漏任何一个细节。最终,学生们在一次次参赛中收获了经验和成长。30多年来,崔玉花指导的学生参加多次全国专业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曾获得过“全国高校手风琴比赛一等奖”“全国手风琴展演大赛金奖”“全国手风琴锦标赛金奖”等。

爱的教育 丹心哺育民族艺术之花

崔玉花以科研带动育人,成立了师生读书会,让学生们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中国音乐文化对朝鲜朝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在她的研究室每周举行两次读书交流活动。通过畅谈读书心得,本硕博学生之间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局面;通过田野调查、非遗传承人访谈、汇报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生动实践,使学生们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


她利用10年时间,与学生一起收集文献资料,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燕行録>中音樂類記述輯録》;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发表CSSCI论文6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指导本硕博学生32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6篇、硕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6篇,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5篇为CSSCI期刊。研究生10人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

崔玉花经常说“既然家长把孩子托付给我,我就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爱是最好的教育,她不仅“为人师”,更是“为人母”,严师慈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学生的成长,一旦发现学生有困难,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1995年5月,她得知学生小斌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没有伙食费时,就替学生交了学费,买了餐券,每到休息日、节假日还把小斌和其他外地学生领到家里吃饭,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她为生活困难的学生买衣服,用母爱担负起老师和家长的职责。有一名学生性格非常内向,在表演过程中拘谨又怯场,于是她指定这名学生担任专业音乐会的独唱和独奏的表演者,强化锻炼。最终,这名同学不仅打开了内心世界,还逐步提高了舞台表现力。崔玉花时刻关注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无偿为他们“一对一辅导”,并推荐他们参加艺术实践,逐渐帮助他们树立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对待家境困难的学生,她更是不遗余力。班里有几名学生来自农村,有自卑情绪,她就用身边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近几年,她先后培养并介绍12名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也多次荣获“吉林省师德标兵”“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硕士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创新引领 协同育人成就突显

自1996年以来,崔玉花一直研究改革民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民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与实践”研究小组,从2009年起,依托吉林省教育厅《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民族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等15项课题开展了创新改革研究。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以“需求本位”的理念为引领,确定了“具有跨文化素质的应用性民族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知识构成多元、实践形式多样、UGN(学校University、地方政府Government、东北亚Northeast-Asia)协同育人”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该成果在课程建设上,丰富了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下朝鲜民族音乐史课程内容。崔玉花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从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区域特色出发,以优化朝鲜民族音乐史课程为主线,融汇中国与东北亚音乐交流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理解东北亚各民族艺术文化的异同,提高对不同艺术风格的借鉴能力,强化在艺术实践中的创造本领。她先后出版了《中国朝鲜族音乐表演研究》《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中国朝鲜族歌曲研究》等民族音乐特色教材,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崔玉花提出了音乐史论课形象教学方法。在朝鲜民族音乐史课程内容中,将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研究成果在内的多位一体内容体系,以“系统讲授式”为主导,以“主题辩论式”“问题研究式”“师生问答式”“案例分析式”“行为体验式”为辅助方法,将盘索哩、伽倻琴、奚琴、短箫、朝鲜族民谣等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案例融入课堂,让项目传承人现场表演,学生聆听观摩,通过兴趣引导使音乐史论教学多样化、实用化,用符合民族特色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培育新人。


这一教学方法经过5年的实践,应用于3860名民族艺术专业学生,获得了一批创新成果,推进了延边大学民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培养的学生荣获文化部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35项;同时,带动了民族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建成了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培育出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宝钢优秀教师,出版著作13部,发表相关论文51篇。培养的毕业生在地方发展和东北亚区域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以来,在团队成员的倡导下,崔玉花牵头建立了朝蒙维藏民族高校联盟作为该成果的推广平台,并把成果应用扩展到东北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16所高校;中央电视台先后3次专题介绍该教学成果;成果引起部分东北亚国家高校的关注,推进了双边文化艺术的交流,服务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

成就斐然 促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学校美育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崔玉花为了使学校美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多次组织开展学校美育活动;策划建立学校卧龙交响乐团、卧龙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等美育实践平台,组织“律成杯”大学生艺术展演,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在崔玉花的努力下,学校获批文旅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院校”“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基地”、延边大学“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等育人平台和研究平台。通过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培训了《农乐舞》《伽倻琴》《长鼓舞》《阿里郎》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800人。争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社科基金32项110万元,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项目160万元,省州艺术创作项目190万元。近几年,团队成员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获得了“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首届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荣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表演三等奖等。“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郑律成选集》(9本),通过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的创作,将郑律成树立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挖掘其中历史文化认同、价值文化认同和精神文化认同,并通过歌舞剧的艺术形式阐明了文化认同对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意义。2021年4月28日,《郑律成》首演,全网直播,触达人次为1.4亿+,该作品获得了文旅局“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目展演剧目”(全国仅9部),列入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全国仅22部)。作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二届美育云端课堂,面向全国中小学、高校展播。


2022年12月18日,疫情全面开放初期,她攻坚克难,带领130名师生在中央歌剧院成功演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艺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播出和评论。

通过歌舞剧《郑律成》的创作和演出,崔玉花的认知也得到了一次新的升华,她真诚地说:“这次演出是一次提高师生舞台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绝好机会,以跨越时空的艺术创作形式引领全院师生走上了‘产教融合’的实践之路,摸索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成为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的保留展演剧目,成为学生们的特殊思想政治课目。”

多年来,艺术学院在崔玉花的带领下,通过育人平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师生舞台实践能力,促进艺术教育事业高质量特色发展,不断开创教书育人新境界、新高度。同时,为就业拓岗,她还组织成立了学院校友会,建立产学研基地,每年组织校友讲座、校友音乐会、企业艺术实践活动等,并收到企业界捐助资金880万元。近三年,学院学生就业率达92%以上,在学校名列前茅。

在崔玉花的教育引领下,她的学生连续6年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无偿为延边州和龙市各小学提供艺术支教服务,总时长达1000余学时;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参加文旅部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被评为一级合唱团;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青岛合唱大会,荣获“贡献合唱团奖”等。

丹心育桃李,花开春满园。崔玉花像是一朵德艺双馨的艺术之花,植根延边沃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不懈奋斗中绽放艺术生命的芳华。

(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