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开明教授的举止有一种迷人的魅力,以“优雅”一词作为概括,应是再恰切不过了。他身材挺拔,面容英俊,双眼明澈如水,笑起来带着阳光般的温暖。他的腰板永远笔直,走路带风,声音洪亮浑厚,你很难将他与“年近古稀”这一词联想起来。
他待人热情,喜爱交谈,在温和的目光注视下,任何人都难以产生拘束和乏味的感觉。他带给人的整体感觉,就如同他热爱的舞蹈事业,优雅从容,富有感染力。投身舞蹈艺术50余年,向开明像一棵长青的树、一束耀眼的光,以优雅的学者形象,向我们展示着他舞动的人生。
青年好学 倾心舞蹈事业
向开明,吉林省蛟河市人,少年的他就展现出不凡的艺术天赋,上中学时就喜爱并擅长单簧管、小提琴等乐器。1972年,延边艺术学校(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前身)到蛟河招生,向开明作为延边艺术学校恢复招生后的首批学生,来到了大学校园,从此与舞蹈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求学期间的向开明极其努力刻苦,每天在晨光熹微中,他就早早地来到练功房开始了一天的训练,直到月上中天的时候,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直到工作多年后,这个习惯他依然坚持着。向开明讲述,有时候耽误了训练,这一天下来就会感到魂不守舍,即使第二天是休息日,他也会将前一天落下的训练补回来。“学习舞蹈犹如学习武术,重在练功,一日不练退三日”,向开明说着,坐着做了个抬腿的动作,轻松地将腿举过头顶:“在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让我一生受益”。
在学习中,有两种刻苦的类型,一种明知很苦很累却咬牙坚持住,另一种身在苦中不知苦,反而却乐在其中,苦和累都转化成了享受和成就,向开明明显就是后者。在学习中,他对朝鲜族民族舞蹈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并一头钻了进去。他有着舞蹈天分,对其又充满了炽热的喜爱,很快就脱颖而出。朴容媛教授是中国朝鲜族著名舞蹈艺术家,也是向开明的老师,在她的指引和教导下,向开明如虎添翼,成长进步越来越快。“朴容媛老师是我的恩师,对我后来的艺术道路有着很深的影响”,向开明回忆道:“毕业后我曾去过延边歌舞团作演员,朴老师找到我长谈,鼓励我做学问,把我又带回了大学的校园”。
就这样,1975年,练就一身本领的向开明站到了讲台上,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光辉道路。1996年,延边五所高等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延边大学后,他先后担任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是吉林省教学名师,政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十一届、十二届常委,同时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专业研究生教指委舞蹈领域专家;还担任吉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是延边大学三位荣誉教授之一。近五十年的时光里,他把一腔热血献给了心爱的舞蹈事业、热爱的延边大学,在艺术之路上留下了成功足迹,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谱写出了一段又一段辉煌。
勤于创作 书写舞坛华章
向开明教授在舞蹈领域的成就,可谓俯拾皆是。他的办公室里,琳琅满目的奖牌、奖状多到柜子里放不下,他的学术成果列在纸上几页都写不完。这既有他天赋助推的成分,也离不开他的勤勉努力,更应归功于他源自内心对这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
向开明创作多部舞蹈作品,其中《鹤舞》《长白瀑布》《农乐锣鼓》等作品,先后在全国舞蹈比赛、“荷花奖”“桃李杯”舞蹈大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比赛中获得奖项16项。“荷花奖”是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2015年在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中,由向开明指导,艺术学院教师金英花与研究生安海月共同创作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觅迹》,从来自全国500多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入选决赛的51个作品中以总排名第二的好成绩,喜获“作品奖”最高奖(相当于金奖)。2021年,我校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首演大获成功,次年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获2021年“百部红色经典优秀剧目”展播和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节展演剧目,2022年12月,又登上中央歌剧院的舞台,该剧的总导演就是向开明。
舞蹈创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向开明不是朝鲜族,要想研究、创作朝鲜民族的舞蹈实属不易,而要创作舞蹈精品更难。为此他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包括涉猎朝鲜族文化、历史、民俗等方面的书籍。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以此来增强对朝鲜民族文化底蕴的理解,舞蹈《长白瀑布》就是他取之于现实素材的创作。当他第一次来到长白山瀑布旁时,就被从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的飞瀑,犹如天女散花的美景所感染,并激起了他创作的欲望。几经思索,他终于想到以朝鲜族传统民间舞《僧舞》的基本表现形式来展现这一壮丽景观。后来经过精心排练,在第三届全国舞蹈比赛中,他创作的独舞《鹤舞》《长白瀑布》荣获了表演二等奖、编导三等奖。学生演员金美红也因此而成名,被北京舞蹈学院破格录取深造学习。
一部部优秀作品在舞台上获得殊荣,一个个学生在业界大放异彩,向开明的舞蹈创作水平赢得了国内舞蹈界的高度认可,在全国文化艺术院校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三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他四次被文化部聘任为评委,2017年成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领域)专家,2018年成为全国艺术科学艺术学重大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面对一个个荣誉,面对数不清的光环,向开明则显得非常低调谦虚。他总说:“过去的成功只能意味过去,前面才是我真正的追求。”也正是这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一往无前的拼搏愿望、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推动着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步、长久闪耀。
躬耕母校 育得桃李芬芳
2019年,我校艺术学院舞蹈专业的92名学生精彩亮相春晚,在长春一汽分会场,他们以优美的舞姿、动人的风采展现了新时代延大学子的英姿,以精湛的技艺和优异表现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在欢呼与掌声中,向开明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延大学子上春晚,这不是第一次。早在2008年,艺术学院的学生就已迈着优美的舞姿,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不仅如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延大学子也参与其中。CCTV3《舞蹈世界》节目曾专门针对延边大学创作的朝鲜族民族舞蹈连续三年录制播出。这一切体现的都是延边大学舞蹈教学的突出成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鲜明标志,当然,这些都有着向开明深藏于幕后的付出。
1975年至今,向开明先后承担舞蹈本科生《芭蕾基训课》《舞蹈专业导论》《教学剧目》《新生研讨课》;舞蹈研究生《舞蹈编导理论与实践》《东方人体文化》《基训课》等课程教学工作。40余年躬耕不辍,向开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他培养的一大批舞蹈精英人才,有的走上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讲台;有的在国外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任教;有的成为省、州各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的精英,可谓桃李满天下。
想要讲授好朝鲜族民族舞蹈这门学问,首先就要融入其中。向开明不懂朝鲜语,没关系,他利用教学之余自学朝鲜语;不了解朝鲜族文化,好解决,只要有闲暇他就向朝鲜族同事甚至学生请教,直到成为一个“朝鲜族通”。个别指导中,他和非朝鲜族学生讲汉语,和朝鲜族学生则用朝鲜语交流,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在专业技能训练外,更加深入挖掘学理性,着力构建有中国朝鲜族民族特色体系的课程,在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探索新培养模式,并以此深入开展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方法上,他实行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之间基础技能的不同差异,采用课堂讲授与个别辅导的方法提高学生们的接受、理解和掌握舞蹈技能的能力。
在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向开明也有自己的理解。“学科的发展重在‘有位才有为’”,向开明讲述:“首先要有高站位,放长眼光、打开视野。其次要定位明确,知道自身的情况,掌握拥有的优势特色。这样才能做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既定的目标”。向开明补充,2022年新专业目录调整后,舞蹈学将从原有的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剥离出来,舞蹈学将成为独立的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范畴。“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门学问”,向开明阐述道:“如何在新专业目录调整后建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舞蹈学科建设新的办学之路,做到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既是机遇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对此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向开明先后三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中国朝鲜族百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2项;国家艺术基金《农乐舞艺术人才培养》1项;是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中国舞蹈史》撰写组成员;出版《太极文化与东亚三国舞蹈文化》《中-韩-日“袖”舞文化研究》等著作4部;发表论文50余篇。
如今的向开明业已荣休,然而依然接受学校的返聘,继续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回顾近半个世纪的教书育人之路,向开明满是欣慰。“延边大学为我的人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朝鲜族民族舞蹈为我的青春提供了一个值得追寻的目标,一路上恩师的指点、同事的友爱、学生的成长让我越走越有劲”,向开明充满喜悦地说道:“对于这一路,我深感荣幸,也倍加珍惜。我很自豪将半生热血、热情、热爱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这门学问、这项事业,我更期待的是,用自己的努力,去为同样热爱这片土地、这门学问、这项事业的后来人做一盏灯,铺一条路,提供一个肩膀,让他们未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说到这里,向开明再次露出温和、优雅的微笑。夕阳西沉,夜幕已经落下。窗外就可以看到灯火通明的舞蹈练功房,一个个青年学子正在紧张地训练。向开明微笑地望向那里,那里有他怀念的昨天、喜爱的今天和期盼的明天。
(张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