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尹熙俊——扎根科研不言悔 躬耕一线育新人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30日 13:41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名好老师;在同事眼中,他是一名好伙伴。他投身克隆事业30余年,如同一头躬耕土地的“老黄牛”,始终在克隆研究的岗位兢兢业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他就是我校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层次),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高校学科领军教授尹熙俊。

1CA9C

留学十余载 累累硕果结

尹熙俊教授是吉林省敦化市人,1988年毕业于延边农学院兽医专业,1991年获解放军兽医大学硕士学位,并在延边农学院兽医系内科教研室任教。他在大学就读时,就怀揣一个梦想,将来在兽医领域有所建树,报效祖国。1993年至2008年,他一直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学习深造,主要研究方向是动物体细胞克隆。在国外留学期间,他遇到的一个拦路虎是英语水平低的问题。由于他在国内上学期间学的是日语,而韩国大学的教材、资料都是英文版的。为了扫清这个障碍又不影响正常科研工作,他就早起晚睡背英语生词,甚至在乘坐公交车时还看英语书。这种废寝忘食的学习劲头,最终收到了成效,他在韩国TOEIC英语考试中取得二级的好成绩。1998年,尹熙俊在韩国国立庆尚大学校兽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又到日本近畿大学动物发生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也就是尹熙俊在近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最后一年,化学辅助去核克隆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尹熙俊就瞄准这个前沿科学领域,以极大的热情进行艰苦卓绝的克隆技术攻关,并且成功地研究产出8头体细胞克隆猪,由Kinki大学角田博士成功申请到日本国内专利。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论文《Production of cloned pigs from adult somatic cells by chemically - assisted removal of maternal chromosomes》在美国BOR刊物上发表,被海外许多学者引用。

2003年,尹熙俊又乘势而上,在韩国CHAO制药资助下,与庆尚大学农学院金镇会教授合作,利用延迟激活的方法,体细胞核移植产生重组胚进行胚胎移植,在韩国首次成功研发体细胞克隆猪。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论文发表在Zygote上,韩国KBS、MBC、SBS等媒体进行广泛的报道,中国媒体也进行了转载。

2007年,克隆奇迹再次出现。尹熙俊又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3只转基因红色荧光猫。此项目在世界各媒体包括中国CCTV、美国CNN等均有报道。红色荧光猫被称为“2008年十大奇特动物”之一,该研究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他的科研论文《Generation of Cloned Transgenic Cats Expressing Red Fluorescence Protein》发表在了美国BOR刊物上,并被许多海外学者引用。

在1993至2008年留学期间,尹熙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5篇,第一作者17篇;主编教材《动物体细胞克隆与实验技术》1部;主持韩国科学技术部项目3项。此时,尹熙俊在韩国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已经连续三年获得3亿韩币的支持,又确保了未来三年3亿韩币的科研经费。这些成果令人羡慕不已,但他怀着对祖国、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毅然回到母校。他说:“只有回到家,我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回国再创业 又创新辉煌

2008年,尹熙俊回到了阔别10余载的母校——延边大学。学校十分重视他,任命他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主任、动物胚胎工程研究所所长。由于当时的农学院还没有实现集中办学,实验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科研环境苛刻,相关技术基础薄弱,研发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是不服输的尹熙俊,凭着一股执著的劲头,牢牢地抓住了每一次机会,逐步在学术研究领域打开了局面。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农业部重大专项项目、“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韩国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等20余项。此外,他还涉足了东北民猪体细胞克隆产业化研究领域。


尹熙俊(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随着学校扩建工程的实施与进展,校方逐步为他排忧解难,加大了科研投入,待到校区扩建工程项目全部竣工后,转基因动物与胚胎工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相继建成。尹熙俊根据国内外科研状况,结合十几年海外从事体细胞克隆试验的经历,创办了我校转基因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性能优越的无菌实验室,并于2010年被批准为“吉林省转基因动物与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作为实验室主任的尹熙俊十分兴奋地说:“我是集中办学后的最大受益者。”

尹熙俊(一排右三)与学生合影

尹熙俊没有固步自封,又把目标定位于国际科技前沿,投身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他挑起了“抗口蹄疫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研究”的重任,这是农业部重大专项课题项目。该科研主要是利用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口蹄疫病毒受体RGD基序基因、单链抗体scFv基因和核酶基因、干扰素、MX1及MHC相关基因,整联蛋白受体基因作为抗病基因,构建载体,转染体细胞后、用转染的检测呈阳性的作为供体核进行体细胞克隆等。这个项目由尹熙俊主持,并横向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参与攻关。2011年10月,第一次成功克隆了“五指山小型猪”。2012年6月,五指山小型猪代孕母猪顺利产下4头小猪,该项目获得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自2014年开始,尹熙俊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专利为基础,进行利用基因修饰技术开展动物新品种培育产业化相关研究。2015年,转基因动物与胚胎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迎来了突破性成果,在国际首次取得MSTN双侧基因敲除的双肌性状体超级瘦肉型猪的研究成果,这是国内及国际上猪分子育种实验室争相竞逐的课题,Nature期刊NewsinFocus报道了该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学术研究同行认可及大众媒体关注。尹熙俊教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提升、不断挑战自我,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学校赢得了赞誉。

悉心育人才 乐意为人梯

尹熙俊不但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诸多成绩,而且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为上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来不会要求别人去做,因而他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在教学中,他严格要求博士生全都能看懂英文原版教材,并进行课堂交流,发表论文也要用英文。上课时,他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他还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尹熙俊还多方联系,带领科研团队和研究生走出课堂,走访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国际会议,与相关领域学者交流学习。

在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方面,尹熙俊也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他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毫不含糊。当有一名研究生要放弃选题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时,尹熙俊不但不会因为与自己的课题方向有违背而指责学生,在确认这位学生在管理工作方面有着出色的潜质后,他坚持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并积极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2008年6月回国至今,尹熙俊已经培养了博士10名,(其中有3名博士论文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培养硕士数十名,这些毕业生大都从事科研工作,现在吉林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学校就职。


尹熙俊向校长蔡红星汇报实验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尹熙俊教授也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带领学生坚持在学校进行科研实验,他指导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均顺利毕业。3年疫情期间,尹熙俊的实验室发表了18篇SCI论文。其中2名博士论文及2名硕士论文被评为学校优秀博士、硕士论文,优秀博士生高凯的论文在《MEATSCIENCE》杂志(1区)上发表,优秀博士生罗肇博的论文在国际生物学顶刊eLife(1区)上发表,优秀硕士生常双岩的论文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2区)上发表。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尹熙俊的克隆研究也永不止步。为顺利开展与首尔大学的合作课题“双肌延边黄牛的生产”,进行MSTN基因修饰“肉量型延边黄牛”研究,实验室于2022年2月派遣玄美福博士,在韩国首尔大学JangGoo教授实验室学习牛胚胎MSTN基因修饰的实验室具体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克隆出猪“myostatin ko”,这是至今为止世界唯一的实验模型进行MSTN基因修饰的科研实验,为实验室进行“肉量型延边黄牛”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尹熙俊还在进一步探究,怎样在这些成功克隆出的动物身上,再克隆人类因疾病而需要的诸如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胃、肠、舌等各种组织器官,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祉,这是他未来坚守的梦想,也是他毕生的光荣。

(杜有 吕思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