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走进他的办公室,一位好学不倦的学者形象就深深印在了人们心里。他的办公桌整洁有序,桌上摆放着近来正在翻阅的书籍,其中作着细致的标注。书柜密密麻麻的书籍中,摆放着各种证书、奖牌,那是他多年潜心科研事业的结晶。几张与毕业生的合影照片里,他的笑容和蔼愉悦,让人倍感温暖。
他不爱言辞,喜欢以默默的付出收获累累硕果;他不善表现,坚信无悔的奉献才能成就精彩人生。他就是延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主任李德教授。
扎根边疆 投身教育
李德教授从小聪颖好学、勤勉刻苦,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对计算机科学的强烈兴趣和理解能力。1992年,李德考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进行学习,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延边大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任教,开启了教育科研道路。
1999年,李德前往韩国祥明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并接连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在韩国祥明大学数字版权保护研究所以博士后身份从事科学研究。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数字水印、数字内容识别、数字版权管理等版权保护相关技术研究,并先后承担“数字水印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适用于广播同步设备及数字广播内容的DRM数字水印芯片研制”“数字版权跟踪技术”“电子证明防伪技术”“VODPackaging技术研究”等多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国家级项目。这些经历不仅让李德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锻炼,更为他后来进一步探索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已经在海外求学9年的李德,面临着一次艰难的人生抉择。多年的学习锻炼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能力,在国内外多处经历也扩宽了他的视野,他拥有了更雄厚的实力、更高起点的平台。此时几所国内一线高校已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韩国的高校能提供的薪资待遇也高达国内十倍,这些现实条件都在诱惑着他放弃延边大学。
然而李德最终没有动摇,而是毅然选择了回到这片边疆热土,并从此在这里扎下根来,十余年来无怨无悔地付出奉献,浇灌出满园桃李芬芳。他介绍,延边是自己的家乡,留恋故土本就是人之常情。此外,自己家中兄长早亡、母亲离世,这些曾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一度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那个时候,是学校的关怀、家乡的温暖、科研的热情给了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动力。“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更优越的生活”,李德如是说:“但也有人选择心怀感恩,选择不忘本心,选择自己心中割舍不了的那份情结”。
几年来,李德担任学科主任兼专业主任,期间带领教师队伍取得优异成绩: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人工智能”新工科专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复合型平台中央财政专项、工程硕士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创新大赛和微课教学比赛奖(3项)、国家级学科竞赛指导奖(50余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校重点学科、计算语言学交叉学科、省级虚拟教研室项目(音乐/人工智能)等。
说起来,李德很欣慰。“我想我没有辜负学科、专业师生的期待,没有辜负学校对我的信任”,他说:“我全力以赴去做,不是盘算付出后取得相应的回报。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应该承担也愿意去拼搏,成败无怨,得失无悔,只为将心血和青春奉献给学校、奉献给最爱的师生”。
矢志科研 躬耕不辍
2008年李德重返延边大学校园,先后承担了“非对称数字水印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国家教育部)”“基于双重频域和离轴全息的鲁棒水印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鲁棒漫画零水印关键技术研究(省教育厅重点)”“基于角色多语义特征识别字内容安全”相关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荣获了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称号及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奖等省级奖项,科研成果丰硕,科研事业蒸蒸日上。
谈起自己的科研道路,李德对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崔钟昱教授深怀感恩。他介绍,在20多年前,信息技术尚不发达,但是崔钟昱教授经常指引自己开拓眼界,着眼未来,积极探索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醒他要关注预判10年乃至更远后的技术革新。在1999年,BP机正流行的时代,导师就和他探讨,未来10年极有可能出现智能化的手机,届时语音通话基本免费,手机主要以数据服务为主,并将替代计算机的一部分功能。正是当时导师的长远指引、悉心教导让李德在科研道路上时刻放眼长远、求新若渴。
李德的研究领域是信息安全与版权保护,涉及信息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以及法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有巨大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李德介绍,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交叉学科进行研究,首先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方向感兴趣;除此是因为国外早已深入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尚不成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早地为国内相关研究取得创新成果。“刚开始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会很迷茫,因为要学习的领域太多”,李德介绍:“为了完成一个课题,要学习免疫学、遗传学、生物学,要学习艺术学、管理学、法学等等,这些都不是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但是如果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这些领域的知识,研究成果就难以巩固完善”。他笑着补充道:“科研道路可不能怕累、怕多、怕麻烦,有足够的积累才会有足够的高度,有足够的付出才会有足够的收获。”
由于计算机编程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日积月累导致李德常年受到肾结石、胃溃疡等疾病的袭扰。在博士后研究期间,李德平均每天在地铁或公交车上的时间会超过4个小时,对于时间,他从来都是分秒必争。“在地铁或公交车上我总是看书,这些点滴时间为我汇聚了宝贵的财富”,李德幽默地说:“当然也带走了我的好视力”。他对此淡然视之:“科研道路嘛,总要有所牺牲。你不能指望没有付出就取得果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潜心育人 润物无声
在科研中,李德是一名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学者。在教学中,他同样展示出一位忠于传道、善于授业、乐于解惑的优秀师者形象。
李德善于将科研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和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学,喜欢案例、实践等启发式应用型教学场景。注重实践教学,是李德的教学理念之一。对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他喜欢采用学生主题发表式、互动式实践教学以解决实际科学问题,激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挖掘和开发创新实践能力。
迄今,李德已培养30多名研究生,其中有些故事令他难忘。在他的学生中,有些是跨专业考生,由于基础生疏薄弱,在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上常常遇到困难,指导起来相对吃力。有些学生学习不久发现明显跟不上节奏,就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发生过主动放弃学业的情况。李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发现这类事情,就会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他会先和学生聊起家常,引导他们主动勇敢地说出困难,随后以自身经历和经验为实例“现身说法”,他鼓励同学们,首先要善于发现自己跨专业的优势,同时激励他们基础固然重要,但是未来的每一步努力都将成为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要经历风雨,就必须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对待困难百折不挠的强者。只要有耐心、有毅力,去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在李德耐心的引导下,这些学生后来全部顺利完成学业,以优秀成绩毕业,他们始终和导师保持着联系,向他报告人生道路始终一切向好。
在学生的教育引导中,李德更倾向于因材施教。他认为,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都要严谨严格要求,但不赞同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所有学生。他认为要尽量引导优异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缺点不足,在大学期间及时完善自己,形成更加全面综合的素质。对于后进学生,要注重挖掘其优点和特点,启发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鼓励他们勇于拼搏争取,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助其树立勇争上游的意识和决心。
李德常常感慨,学校就是一个热闹温暖的大家庭,学院和专业又是其中一个小家庭,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作为一名“家长”,要时刻注重关爱孩子、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将自己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奉献给他们。李德的学生们说起老师来,除了认为他宽严相济,更多说起的是他的正能量。的确如此,李德经常教导学生,只要不忘初心,具有积极向前的态度,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对待学习如此、工作如此,科研也应如此。“如若身处逆境,能做到的就是面对困难,切勿丢盔弃甲”,李德说道:“届时只有奋斗,才会给你最大的安全感,也终将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教学科研以外,李德还是延吉市人大代表,对于这项工作他同样全心全意、尽职尽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生活中的李德喜欢球类运动,喜欢旅行,每天坚持快走一万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态,他认为,这是对自己、对家人、也是对学校、对社会负责任。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待科学事业一往无前,对待教育教学倾注一片热忱,正如他常说的,“人生没有等出来的进步,只有拼出来的精彩”。在延边大学这片沃土上,李德就这样,默默耕耘、无悔奉献,用自己的一腔赤诚,拼搏出一场精彩人生。
(张宇锋 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