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孙光延——我有烛光映长夜 愿为来者照前程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1日 09:19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延边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孙光延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待人接物时友善温和,说到会心处常常会愉快地笑出声来。她就是这么一个充满阳光的人,她总说“作为一个期望学生可以用阳光心态面对世界的教师,自我本身就应是充满光和热”。

她的故事同样让我们感觉到,无论平凡与否,她始终都是学子求学漫漫长路上炽热的一盏灯火,为他们映照出广阔前程。

学生为什么爱戴她?

孙光延的学生说,尽管孙老师的课题组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但孙老师的课题组难“挤”得很,总是“一席难求”,并且要“先到先得”。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她经常会推荐一些较为优秀的同学到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学习深造,有效地促进了学科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但是,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她的学生们却宁愿留在“边疆小城”,做属于孙老师的“留守儿童”。他们坚信跟着孙老师前途总会是光明的。不仅如此,当孙老师劝说学生去外面的世界拼搏一下,一定会超越自己取得更好的成果,学生们还会引用孙老师的话“回怼”:“成果固然是重要的,但成果之外的东西却更加珍贵”。总之,他们敬爱她、依恋她,他们离不开温暖智慧的孙老师。

孙光延老师为什么会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为什么会让学子们深感“操心”呢?答案就在孙老师的身上,或是“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已”的师德、“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的师魂,或许就像孙光延说的那样:你有多爱学生,学生就会有可能多爱你。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孙老师的谆谆教导让学生铭记于心。不久前,一名女学生写了一段文,记录了她和导师的故事,文中记载着她的导师孙光延和她相处的点点滴滴。在孙老师身边的六年快速成长,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国家奖学金,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省优秀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校优秀博士论文。她毕业后留校任教,励志成为像导师那样的人!

孙光延始终认为“每个人都有其价值,只要将学生放在适合他(她)的平台,找准角度,点燃其激情,就能尽情展现光芒”“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在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适时引领,恰当垫砖。”多年来,孙光延始终坚持“教育无小事”的教育理念。“教师眼中的许多小事,在学生看来都是天大的事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合理公平的对待,所以老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言行,关注学生的情绪,用自己的热情与爱心,为学生的人生铺出更光明、更广阔的道路”。

宽严相济的教学风格

在总结学生对孙光延老师的描述中,存在着少许“不一致”的现象:有的同学觉得老师亲切随和,像一个大朋友,可以互诉衷肠;有的同学觉得老师严肃认真,像一个家长,眼里揉不得沙子。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在教学中,孙老师的确是这样一个“严肃活泼”的老师。

她喜欢引导学生努力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孙老师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本科生:这个男孩子看起来总是“不务正业”,有些淘气,学习成绩也并非十分理想。他总喜欢向孙老师提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又总是刁钻古怪、看起来不切实际,似乎他就是想把老师难住、问倒。但是孙光延老师却从他的提问中发现,他很聪明,思维敏捷、学术观点敏锐,而且“脑洞很大”。孙老师发现了他的科研潜力,对于这个男生每一个提问她都会耐心解答,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即使当时自己答不上来,她也会去翻阅资料、请教同行,给这位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答案。


转眼到了毕业季,这名同学志得意满地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送来请孙老师指导。没想到,一向鼓励他的孙老师却将一盆冷水泼了下来:“不合格!”他有些羞愧难当,这时,孙老师和他说道:“科学研究需要充满想象力,但是它更应该建立在严谨的细节和充实的基础之上。”

事实证明,这位同学的确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科研潜力,经过多次的认真修改,他改出了一篇理想的毕业论文。而且这篇论文得到了导师们的一致认可,有些导师认为该论文已达到了硕士毕业生论文的研究水准,这些肯定和赞许是与孙光延老师一直以来的教育引导和鼓励鞭策分不开的。

孙老师始终坚持启发性教学方式,将教学相长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她鼓励学生们向她提问,问的问题越多越难才越好,她不怕被问倒。“我和学生们说,我也是个普通的教师,学无止境,我不过是在学习知识的路上比你们先走几步”,孙老师笑着说道:“如果学生提出了我答不上的问题,我的心里是很欣慰的,那样的问题代表的是他们的知识水平”。

但是到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学生眼中的她可不再是“亲切随和”的孙老师了。在指导学生论文的时候,孙老师的方法堪称严苛:学生的第一篇论文,她会修改数十遍,一定会将学生的第一篇论文达到完美程度,并且让论文修改的轨迹清晰可见;学生的第二篇论文,她只会修改不超过三遍;学生的第三篇论文,她只在发表前进行最终审阅。“教师首先要教,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学生,并给学生时间融会贯通”,孙老师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锻炼突破困难的能力,也引导他们培养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和态度”。许多时候,学生们第一篇论文需要孙老师彻夜修改,而第二篇论文反而不需要修改到“约定的”三次,甚至第三篇论文几乎不需要修改。

孙老师的学生都清楚:在孙老师修改的论文中,细致到标点符号的全角、半角格式问题都会被指出来。他们也很好奇,为什么平时看起来不那么细心的孙老师改起论文来会变得如此严谨细致。“我会和他们说,当你因为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小问题而影响人生全局的时候,你们也会如此细致”,她说:“科学必须是一丝不苟的,是绝不能得过且过的,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尽早培养起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我更希望他们能将这样的态度付诸自己的人生。”

善养学生的浩然之气

孙光延教授拥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科研成果,但是,最能彰显其作为教师魅力与品格的是:她善养学生的浩然之气。


“抓大放小”是孙老师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点。“放小”是指不以条框观念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以繁琐事项影响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以风格习惯作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至于“抓大”,指的就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浩然之气。“我希望我的学生都学会思考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的重要性”,孙老师深情说道:“我希望他们都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品德,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心怀‘大我’、胸怀宽广、自尊自爱。”她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宽严相济。“育人如同树木,要润物细无声,也要快刀斩乱麻。”孙光延讲述自己的教育心得: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渗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塑造学生的意志品格,这对于学生未来面向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不应急功近利,而应循循善诱、水到渠成。然而对于“学术思想和学习习惯开小差”的学生,教师也应及时“当头棒喝”。孙光延认为,过于放任和宠溺学生是对学生最严重的毁灭,也是教师最大的不负责任。

“当然,批评学生的结果总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己也很心疼”,孙光延笑着说:“但是我会狠下心来逼自己,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教师要作一道光照亮他们的路,哪怕这道光的出现会短暂地将他们刺痛”。

后记:生活中的孙光延

生活中的孙光延兴趣广泛,她喜欢远足,在大自然中去发现未知的事物;她喜欢散步,在放空心情的时候寻找科研的灵感。更多时候她喜欢做美食,喜欢在一盏茶、一首曲、一本书中“虚度”一个温暖的午后。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孙光延尤其注重学生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最初,我将这一观念用在家庭教育中,讲给我的孩子,后来我讲给更多的孩子们”,孙光延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清楚:做这样一件事不应强调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而应注意如果不做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坏处”。她补充说道:“我相信这适用于做人,也适用于做学问”。

的确如此,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怎样做一名好老师”,而且从孙光延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也用行动有力地印证了上述教育理念。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孙光延会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或许答案更加清晰了。

就如孙光延所说的那样:“或许我不是也不能成为一座巍峨的高山,让学生俯瞰世界。但是我相信我至少是一块石头,我也相信像我这样的一块又一块石头,最终会铺起一条长路,引导我们的孩子们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我想,站在高山上的那些孩子们更清楚,那些看似平凡的一块块“石头”,对于他们登高望远、乘风翱翔,曾有过怎样重要和深远的奠基意义!

(张宇锋 安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