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兼高血压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政府津贴获得者(省突出贡献高层次人才类)”、延边大学“高端人才”和“图们江学者”成宪武,是一位情系故乡和母校的卓越学者。几十年来,在养育他的故乡和母校中成长成才,最终根植故园,反哺家乡,成宪武走过了一条精彩辉煌的道路。
走进成宪武教授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一手拿着笔,一手握着手机,颈间夹着座机听筒,看见我们进来抱歉地笑了一下。
初见成宪武教授,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讲话时,他喜欢稍稍思考一两秒,把语言组织清清楚楚,表述得明明白白。举手投足之间,显然可以看见,那是一个理性严谨、沉稳平和而又和蔼可亲的学者形象。成宪武教授的办公室朴素简单,办公桌上、墙壁上、书橱中、柜子里摆放着诸多荣誉证书。2018年3月,成宪武回到他的故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回到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寒门之子 风雨求学路
成宪武教授可谓寒门贵子,他的成长环境极为艰难。1966年的冬天,成宪武出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万宝镇金光村,家中三个姐姐、三个妹妹,家庭一贫如洗。成宪武的父母非常开明,重视教育,即使家中贫困也依然咬着牙供他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成宪武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读书,珍惜时光、刻苦努力,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读中学的时候,因为家中实在无力负担学费,成宪武无奈地选择了退学。眼看着同班最优秀的同学辍学,成宪武的同学们坐不住了,他们为成宪武捐款筹钱,只要条件允许的同学纷纷解囊相助,让他重返校园。这一份感人的同窗情谊让成宪武终身难忘,这让他在未来的许多时刻,都秉持着一颗助人爱人之心。
1984年,成宪武考入了延边医学院,就读于医疗专业,从此开始了他医学学习和研究的漫长生涯。“小时候条件艰苦,人们生活环境很差,贫穷的人没有钱看病,舍不得钱吃药”,说起专业选择,成宪武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从小向往学医,渴望当一个好医生,给看不起病的人治病,让穷苦的人都能吃得起药”。怀着这样的理想,成宪武在大学期间发奋学习,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很快在延边医学院脱颖而出,并且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学金。几年后,成宪武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为本科学习生活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本科毕业后,成宪武一度留校工作,但是好学进取的他始终无法满足于现状,他想朝着更高的学术高峰攀登。1992年,成宪武被延边医学院内科专业录取,攻读硕士学位。因为表现优异,成宪武获得了公派到东北师范大学学习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个机会,让成宪武的学术潜力被更多的人发现,并于2000年被推荐到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全国被推荐到国外攻读医学类博士的40人中,36人来自部属院校,只有4人来自省属高校,成宪武就是其中之一。
日本名古屋大学是日本顶尖、世界一流的著名研究型综合国立大学,是日本中部地方最高学府。截至2019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已诞生了6位诺贝尔奖得主,学校在日本学术界成绩斐然。在这样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度给成宪武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刚到日本的时候,成宪武的外语水平并不好,交流尚且吃力,更不用说研读学术论文。“那时候我下定决心,要学好外语”,成宪武回忆说:“我每天不分昼夜地学习日语和英语,不管多忙多累,都要固定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个学习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宪武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中依然名列前茅,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且还获得了日本文部省奖学金。
日本名古屋大学对待学术态度十分严谨,导师对待毕业论文异常苛刻。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成宪武用了九个月的时间,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完成,可是却被导师一盆冷水泼了下来——导师一个字也没改就退了回来。对于要强的成宪武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灰心,而是埋下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又经过三个月的精细修改,成宪武将论文又送到导师的案头,这次导师修改了9个字,告诉他回去再改。成宪武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更加细心认真,逐字逐句检视论文,这一次,导师对他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回顾日本求学的经历,成宪武感慨地说道:“我想树立一个优秀的中国人的形象,让外国人敬佩信服。那时候我早出晚归,没有休息日,没有娱乐活动,做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学习和研究。因为我知道,只有学习才能让我更出色,更丰富”。
回看成宪武一路求学的经历,很明显这样勤奋刻苦的意志和品格贯穿了始终,正是这份勤勉让成宪武一路披荆斩棘、风雨无阻。
躬耕医学 卓越科研路
如今的成宪武在学界享誉盛名:先后荣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成果奖5项;在20年间先后荣获日本循环器年会亚太地区青年科研成果一等奖、日本名古屋大学分子细胞循环器研究会成果奖一等奖、日本心脏病财团最优秀成果奖、日本心脏财团—诺华财团优秀成果奖、日本武田药业财团优秀成果奖等国际学会及学术团体科研成果奖12项;荣获InterJCardiol杂志最佳评审奖等国际心血管领域较高水平的SCI期刊杂志最佳评审奖等10余项……
当被问及科研和学习方法时,他说“时时刻刻保持追求卓越的愿望,虚心向优秀的学者和高水平的科研理论学习,就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成功”。成宪武和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理论:“当你研究学习一篇得分可以为10分的文章后,写出的文章最多能得5分;研究5分的文章,充其量写出3分的文章;研究3分的文章,或许连1分也得不到”。成宪武补充道:“做科学研究就是这样,永远要向更高的标准看齐”。
成宪武的科研路就是从这样的“看齐意识”中开始的。攻读博士期间,成宪武的导师就引导他独立审阅和修改学术杂志的投稿作品,“若要审改别人的学术论文,就要有比这更深入的学术水平”,这个要求“倒逼”成宪武更加认真地钻研学术,努力提升自己。同时,审阅稿件带来的思想启发和碰撞,对于开拓成宪武的学术视野和思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宪武说:“有时候研读许多篇作品,学习很多理论后,脑海中会不经意的出现一个idea,这样的机会虽然可遇不可求,但是只要认真去学习和思考,就总会出现。”慢慢地,他对医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表的论文一次又一次地收到赞扬和肯定。他才知道,“自己已经一步一个脚印走了很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成宪武的谦辞,事实上,成宪武在科研路上始终步履不停。他没有业余娱乐活动,和儿子在一起的“亲子游戏”也无非是儿子写作业,他写论文。成宪武调侃着说,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坐飞机的时候,因为不会受到网络和媒体的干扰,是写论文效率最高的环境。几十年来,成宪武没有享受过假期,办公室和研究所成了他最熟悉的地方。
2004年,成宪武从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组织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在周围血管病、冠心病和心衰发生及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在国际上率先证实了组织蛋白酶K通过Notch1激活调节血管再生的新作用机制,开辟了有关“探讨组织蛋白酶K与细胞内信号道路”的研究新方向,所提出的“组织蛋白酶K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Nptch1活化调控细胞凋亡/增殖”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同,为当下日益增多的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理论依据及治疗靶点。
近年来,成宪武先后主持了15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科学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Circ2019、JCSM2018等心血管领域较高水平SCI杂志发表论文140余篇,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0余次、指导培养20多位博士及博士后研究者,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奖17项。
如今的成宪武,在世界医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专家学者,他终于实现了第一个愿望:成为一名卓越的白衣学者。而后,他开始着手完成第二个愿望——回报母校和故乡。
白衣学者 深情归乡路
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诗:“不管太阳把树木的影子拉得多远,它总是离不开根”,这句诗用来形容归来的成宪武是十分恰切的。
2018年3月,成宪武踏上祖国的大地,回到了故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回到了母校延边大学,在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担任主任医师,2019年4月,成宪武受聘成为延边大学医学院主任医师。
“我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成于斯”,谈起回到母校和故乡的初衷时,成宪武的神情变得庄重而深沉,他缓缓地说:“是祖国和家乡培养了我,我对祖国和家乡满含深情、无比热爱,我知道我的成就来源于这里,我也知道如今这片土地需要我,我要把我的根扎在这里,用百倍的努力、千倍的奉献回报我的祖国和家乡”。
成宪武讲述,在日本的许多年里,总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回家做点事”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近年来,延边大学提出了“1158+”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其中两个“1”分别是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和临床医学拟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学校医学学科重点建设提上日程表,亟需高端人才的支持。就在这个时候,成宪武感觉到,自己是时候回到母校、回到家乡的怀抱了。
回来的心路历程,成宪武归纳为两个字——温暖。学校领导、附属医院领导热烈欢迎着这位离家多年的学者归来,附属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对成宪武的照顾无微不至,有志于医学研究的学生们更为成宪武的到来欢呼雀跃。学校为他精心打造一系列支持计划,在资金、硬件设施、人才队伍配备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尽可能的支持。这一切让成宪武感觉到母校照顾周到、气氛亲切,心中暖暖的。“没怎么考虑过资金待遇问题”,成宪武表示,他回到母校、回到家乡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提高身价,和那些相比,离家20年,故里带给他的归属感更加重要。扎根在故乡,打造出一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领先世界的专业团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让延边州、吉林省乃至全中国的老百姓治得好病、过得安心,这件事更值得他时时思考、日日挂念。
对于归来后工作的开展,成宪武感觉到责任重大,但是也更加信心满满。“把我的所学,把我研究的成果像种子一样种在延边大学”,成宪武形象地描述着:“有学校、医院这样的土壤,有国家政策的浇灌,有优秀科研团队的培育,我相信一定会开花结果”。
归国后的成宪武,除了潜心科研,每天要出两次门诊,也要定期指导医学院的研究生。这一次,成宪武切实实现了回报家乡、回报母校的愿望。他对患者有着一颗悲悯之心,他时常说:“患者是亲人,作为医生,我们理应推己及人,体察到患者的痛苦和难处,要打心底为了患者着想。”同样,成宪武对学生也有一颗爱护之心:“毫无保留,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最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成才与成长”。
这也许与成宪武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息息相关,他绝不舍得看见家乡的人民被病痛缠绕,绝不允许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在自己的身边学无所获,极尽所能地回报家乡,这是他从医的理念,也是他教育的理念,更是他做人处世的理念。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成宪武以这样的表达结束这一次采访:“‘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那么这一份艰巨的责任、光荣的使命,毫无疑问就在我们肩上。我们应该扛起来,我们也一定能扛得起来!”这就是他——成宪武,一个怀抱着科教兴国强烈愿望的白衣学者,一个为筑起健康中国鞠躬尽瘁的医学斗士。扶危度厄,医者仁心,成宪武把他的根深深植于故乡的土地,把他的目光放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无愧为延大人的自豪,无愧延边大地、延边人民的骄傲。
(张宇锋 张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