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族宗教

“五红”之花在边疆绚丽开放——延边大学“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9日 10:14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一、创新背景

延边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延大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为建设边疆、稳定边疆、繁荣边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引领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省教育厅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2021年12月起组织实施“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二、主要做法

1.强化党建引领 夯实活动基础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有关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持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党委创新党建工作品牌,同时也是落实《延边大学“五红五优”党建引领工程》的重要载体,学校对该项目高度重视,成立了学校党政领导任组长、分管统战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的“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学校党委统战部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各学院和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体制机制,出台了《延边大学“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项目实施方案》,组建了“五红走边疆”特色实践服务团,即“红旗帜”民族理论研究指导宣讲团、“红堡垒”基层党建共建引领服务团、“红领巾”希望之星结对研学体验团、“红基因”中华文化弘扬传承服务团和“红石榴”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团,全面形成育人共同体,推动形成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方案、落实有步骤、保障有措施、效果有检查的长效机制。

2.强化理论武装,引领乡村建设

学校围绕推进落实新时代民族工作五项战略任务,借助高校理论学术研究平台和优势,充分发挥延边大学作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优势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维护国家安全长治久安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人才和智力支撑。团队以“红旗帜”民族理论研究指导宣讲团为主体,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研究和理论宣讲,不断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致力于理论赋能“铸牢”思想根基;以“红堡垒”基层党建共建引领服务团为主体,通过深入街道、乡镇、社区、村屯、企业和农户,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开展科技下乡、技能培训和惠民演出,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红领巾”希望之星结对研学体验团为主,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团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一体化活动,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深化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理解与认同;以“红基因”中华文化弘扬传承服务团为主体,通过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在吉林、在延边红色文化场馆等地的立体化呈现,提升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对“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的认知率,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以“红石榴”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团为主体开展“千人百村”社会调查工作,开展边境地区“三农”领域跟踪调研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基础研究和资政服务。

二、主要成效

学校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中华情·边疆行“五红”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展活动以来,团队以历史文化线、红色基因线和时代发展线为时空对话线,以区域千里边境线为行走考察线,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服务逾800余人次深入边疆边境地区学校、企业、村屯、党支部、农民家里开展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方针政策与理论宣讲、基层党建共建、支教助学、革命老区精神宣讲、乡村振兴社会调查,深受群众欢迎,成效较为显著。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2次、教育宣讲28次、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微故事宣讲10次;到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4次;国家安全教育宣讲2次;开展科技下乡、技能培训、送医下乡义诊、惠民共建演出等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查与志愿服务12次;此外,布展《民族团结 共教共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3次、“传承红色基因,百名老兵长卷进校园”主题展1次;“卧龙花开”“‘石榴花开别样红’‘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成果荟萃”宣传片2部、社会调查图册1册。

服务团充分利用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融入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巩固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大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宣讲、文化宣传与实践服务等活动,校地协作共同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共教共学、交往交流、融合共兴的时代画卷,展开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自活动开展以来,组织网络推送8次,新华社、人民网、吉林网、今日头条等20余个媒体分别对项目团队进行宣传报道,传播量逾百万,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推广措施

下一步,延边大学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为品牌,带动辐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品牌建设。一是持续强化主线引领服务工作。以省域千里边境线为服务范围、以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探索构建“坚持一条主线、深化三交内涵、培育五个团队”为主要实践育人模式,教育引导学校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举措扎实、成效显著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实践举措,以切实的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持续加强吉林省“一主六双”贡献度。积极展开校地合作,与珲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教育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在珲春市建立延边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以高校“人才库”“智囊团”的优势特色,辐射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孵化、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持续深化“吉善同心”行动方案落实。以“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以“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为主题,与边境乡镇建立广泛深入合作,精准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实施特色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大力推广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志愿服务落深落实,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延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