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延边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的重要论断为根本遵循,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力争实现从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到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锋的跨越。
一、以顶层规划为总纲领,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地位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学校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全局性、极端重要性、现实针对性与特殊紧迫性,坚决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一是认真开展调研工作,将自身摆进去、将问题摆进去、将工作摆进去,全面自查自纠,形成了《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调研报告》,总结了在加强教育实践、完善育人格局、增进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也查摆了在“三全育人”“三阶一体”“三维一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论证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制定实施了《延边大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确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党委会议的“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第一主题”,绘就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线图,明确了责任部门、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三是审议通过了《中共延边大学委员会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分析了面临的形势,确立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主线标准、坚持增进共同性、坚持底线思维的基本原则,明确了铸牢主线意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道路,提出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强阵地、着力提升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水平等重点建设任务,进一步团结和凝聚了全校的共识,形成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合力。
二、以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也是主阵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必须利用好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一是率先启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学校配备精干力量,成立教研室,集中备课,积极探索《概论》课的培养方案制定等相关教学安排。此外,学校还配合吉林省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民委举办了全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专题培训班,动员全校相关教师接受培训,为课程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群建设。学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与文化研究》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模块,在《学习筑梦》等选择性必修课中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伟大复兴梦”等专题课程,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等40余门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形成了以思政课为主体,以通识课、专业课为两翼的大思政课程群。三是延拓其他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体系。学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想和具体案例,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课程思政覆盖所有课程、思政教育覆盖各个培养环节。四是将教材作为第一道关卡严防死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指定的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及民族、宗教等内容的课程,统一选用由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的教材。对于自编教材严格审查、谨慎论证,确保在其中积极挖掘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提升育人的实效和特色。
三、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学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方位下,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关注空间。一是大力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学校作为“第四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设单位”,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个研究方向:一是边疆地区社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研究;三是东北少数民族研究(跨界民族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等,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课题研究。此外,学校还与州政府进行联动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外聘中共党史、文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政策阐释,做好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工作,为在全州开展培训提供重要支撑。二是培育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研究团队。学校通过设立科研专项等方式,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建具有合作意识、共享意识的多学科交叉团队,形成了专注理论研究、专注教学实践、专注教材编撰的若干团队,确立了研究内容的价值评估体系、研究成果的共享机制,以开放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原则加强联合攻关,为学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三是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融入到自身研究领域之内,积极推动项目研究工作,先后获批了“我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素研究”“中国朝鲜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政策研究”等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民委项目。各科研团队陆续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等20余篇论文。学校报送的2篇研究报告被中央统战部采用。
四、以校园文化为营养剂,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决定着全面育人过程中的正确导向,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是以形式承载内涵,建设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文化景观。学校以墙绘、标牌、标语等方式在楼宇、道路、廊道等场所张贴凸显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标识,还建立了东北抗联纪念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念馆等教育基地,使学校的建筑、场馆活起来,赋予校园环境以教育意蕴,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二是举办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学党史、讲校史”品牌栏目,策划拍摄并推出7期《口述延大》主题系列新媒体作品,讲述学校办学治校育人历史,凝聚爱校荣校精神,汇聚团结奋进力量;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专家教授开展系列讲座,积极引导师生树立共同体思想基础;通过“两微一端”发布《我校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班授牌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等新闻作品,以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作品和文化传播活动,发挥润育功能。三是构建数字发展共同体,加强网络育人环境建设。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校园网、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利用互联网加强民族政策、民族常识等内容的传播力度。同时将校史馆、抗联馆、铸牢馆的信息进行三D立体化仿真处理,使广大师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体验和学习。四是加强校地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以“服务品质更高、服务效率更快、服务成效更强”为标准,构建了“1+N”(学校统一管理、N支服务队具体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育人模式,在推进边疆支部结对、“青马边疆行”、科教兴农活动、社区护理服务、校企结对帮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组建“中华情·边疆行”主题教育实践服务团,组织支教、支农、支医、疫情防控等12个方面的志愿服务小分队142支,2000余名在校生参加,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最美团队”“吉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省级以上荣誉27项。
作者:谭轶操